會人一步,計高一籌,正保領航
我是一名會計學專業的大一學生,在零基礎的情況下,借助正保會計網校的網課備戰初級會計職稱,最終取得了《初級會計實務》100分、《經濟法基礎》86分的成績。最初決定備考,是聽專業課老師說,初級會計職稱是會計行業的“入門鑰匙”,不僅能把課堂知識落地,還能為未來實習、就業提前攢下競爭力。加上大一課程相對寬松,與其浪費課余時間,不如用一張證書給專業學習開個好頭,這便是我備考的最初動力。
一、正保網校:備考路上的“全能戰友”
對剛入學的我來說,初級會計的知識點既陌生又抽象,而正保網校的課程體系完美解決了我的困惑。我報的基礎精講班+沖刺串講班組合,像為我量身定制的學習地圖:基礎班從會計要素、會計分錄等最基礎的概念講起,幫我打牢地基;沖刺班則用思維導圖串聯考點,梳理高頻難點,讓我在考前快速形成知識框架。最讓我受益的是網校的網上答疑服務。每次做練習題遇到卡殼的問題,比如存貨計價方法的計算差異、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抵扣規則,我在答疑板提交問題后,通常幾小時內就能收到老師的詳細回復,不僅解答題目本身,還會延伸相關知識點的易錯點。這種“隨問隨答”的模式,比自己死磕教材效率高太多,也避免了積累問題影響后續學習。
二、網校名師:讓枯燥知識點“活”起來
兩位授課老師的風格截然不同,卻都讓我愛上了聽課。講《初級會計實務》的馮雅竹老師,是我心中“邏輯拆解大師”般的存在。她最擅長用“生活化案例+可視化圖表”把復雜考點拆解得明明白白。比如講到“存貨的發出計價方法”,她用流程圖對比先進先出法、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的計算過程,甚至把“材料成本差異”這種易混科目,編成“超支記借方,節約記貸方”的小口訣。正是她這種“把課本變薄”的講解,讓我對實務的每一個考點都吃得透、記得牢,最終能以滿分收官。而《經濟法基礎》的侯永斌老師,則徹底顛覆了我對“法條課枯燥”的認知。他講課像說相聲,總能用幽默的比喻和接地氣的案例把生硬的法條講活。比如講增值稅征稅范圍時,他說“銷售貨物是賣看得見摸得著的,像手機電腦;應稅勞務是修東西、加工東西,像修手機、加工零件,記住‘有形動產看模樣,加工修理修配忙’”。跟著他聽課,我根本不用刻意背法條,那些知識點會跟著他的段子和案例一起印在腦子里,這也是我經濟法能輕松拿到86分的核心原因。
三、我的備考技巧:跟著網校節奏,拒絕盲目刷題
作為大一學生,我沒有太多備考經驗,所以全程跟著網校的節奏走,總結了兩個實用技巧:一是“聽課+筆記+真題”三步走。每次聽完網課,我會用10分鐘整理課堂筆記,把老師講的重點、口訣和易錯點記下來;每周結束后,做網校題庫里對應的章節真題,通過做題檢驗自己是否真的掌握知識點。比如學到“收入的確認”,筆記里記下5個確認條件,做題時就會發現自己容易忽略“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”這一點,及時查漏補缺。二是“利用碎片時間,重視模擬考”。大一課程不算特別忙,我會用課間、午休等碎片時間,在網校APP上做單選題和多選題,鞏固知識點;考前一個月,參加了網校的3次模考大賽,嚴格按照考試時間答題。模考不僅幫我適應了考試節奏,還讓我發現了自己的時間分配問題——比如經濟法的不定項選擇題耗時太長,后來調整了答題順序,先做單選多選,最后攻不定項,考試時時間剛好夠用。
四、考證之外:我的會計學習規劃
拿下初級證書只是第一步,它更像給我吃了一顆“定心丸”,讓我明確了后續的學習方向。接下來大二,我計劃把初級學到的實務和經濟法知識,與課堂上的《中級財務會計》《稅法》課程結合起來,比如用初級里的“固定資產折舊”知識,去深化理解中級里的“固定資產減值”;用經濟法的“增值稅基礎”,銜接稅法課的“增值稅進階計算”。長遠來看,我希望在大三前拿下英語四級,同時開始備考注冊會計師(CPA)的會計、審計科目——畢竟CPA是會計行業的“黃金證書”,而初級打下的基礎,能讓我在學習CPA時更輕松。此外,我還打算利用寒暑假找一份財務實習,把網課和課本里的知識用到實際工作中,比如幫公司整理憑證、核對賬目,真正實現“考證-學習-實踐”的閉環。
備考初級會計的過程,讓我明白“選對工具+找對方法+明確目標”的重要性。正保網校的課程和馮雅竹、侯永斌老師的講解,幫我邁過了入門的坎;而清晰的動機和規劃,則讓我知道每一步努力都有方向。希望我的心得能幫到更多想提前備考的學員,只要目標明確、方法得當,初級會計真的只是你會計之路的起點!